北宋景佑二年(1 035年),黨項人占領了河西一帶,建立了西夏王朝。莫高窟的僧侶們在逃避兵難時,將大批經卷﹑文書密藏在一個石窟的復洞內,以求免遭戰亂的破壞。此後,也許是因為參與藏經的僧人死於戰亂,或是逃難的僧侶一去未返,該洞一封就是900多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一個叫王圓箓的道士來到了冷冷清清的莫高窟,他看著破敗的佛教洞窟一個個被風沙淤塞,頗為心痛,就雇人對這些洞窟進行整修。不知是王道士的行為感動了佛祖,還是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佛窟的秘密卻讓一個太上老君的弟子來發現。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這就是被今人稱作的藏經洞。他點燃燈火,進洞一看,只見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社會文書﹑絹畫﹑法器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余件。

  敦煌是中國漢唐時期中原與中亞,南亞以及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合點,一批批宗教信徒,隨著商路的開通,紛紛雲集在敦煌。從宋代以後,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和發展,曾經十分輝煌的敦煌逐漸為人所忘卻。王道士發現的這批文物,其內容有佛教等宗教文獻﹑有儒學經典﹑有官私文書,還有藏文﹑突厥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寫本,是5到11世紀敦煌繁榮的歷史見證,涉及我國古代數百年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宗教﹑哲學﹑民族﹑文學﹑藝術﹑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內容,所以習慣上被通稱為”敦煌遺書”.

  藏經洞被打開之時,正是腐敗的清王朝走向它的末日之際,從政府到地方官員都不可能投入相應的精力和財力來保護這些國寶。到1907年,英國的斯坦因慕名來到敦煌,利用種種手段,以200兩白銀換去了24箱遺書﹑遺畫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國的漢學家伯希和也來到莫高窟,他用500兩銀子從王道士手裏換取了6000余件寫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畫與絲織品。隨後,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的鄂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了不同數量的經卷以及大量的壁畫﹑菩薩像。當時這些人如此行事,竟未受到任何限制。此後一批又一批的外國學者來到莫高窟,隨之一件又一件文書流散到國外。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時,當朝命官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一時間又盜竊文物成風,有的拿著去求官,有的拿著去賣錢,有的納入私囊,敦煌經卷又一次遭到重大劫難。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做出決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運往北京保存。至此,約5萬件藏經洞文獻,流散至海外的達3.5萬件,而國內僅存1.5萬件。

  在所有流失海外文獻中,又以漢學家伯希和所得文獻最具價值,而斯坦因所獲數量最多,在二人所獲取的經卷中,每人都得到了兩件《寶塔心經》寫本。
  所謂《寶塔心經》,就是把佛經中的《心經》以塔的形狀書寫出來。這種塔狀的心經分為塔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而塔身又分為五層,塔頂為經文題名,塔門有護法神韋馱菩薩像,解讀寶塔心經的方法是從韋馱菩薩左足下角的“觀”字開始,沿虛線依次讀之。

  《心經》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是釋迦牟尼大徹大悟的處女作和傑出代表作。此經說明以般若(智慧)觀察宇宙萬事萬物自性本空的道理。《心經》主張和平﹑博愛﹑平等﹑克制欲望﹑禁戒暴怒等思想,其中了悟生命﹑勸惡行善﹑淡泊名利﹑滌除煩惱等教理對人們有重要的啟迪。《心經》全文雖然只有268個字,但卻把佛學精華濃縮其內,再加之其便於持誦和書寫,故在佛教中極為流行。

  在整個敦煌文獻中,有關寶塔心經的寫本有四件,被伯希和﹑斯坦因帶回國後,分別編號收藏,其中p.2168,p.2731寶塔心經原件現存法國巴黎國立書館,.5410,s.4289存放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該四件心經寫本雖然都出自寫經生之手,但每件寫本呈現出的藝術風格與豎排或橫排書寫心經相比較,除有怡情悅性,啟迪智慧的藝術功能外,還具有趣味性和觀賞性,且能引人入勝,更為重要的是這類寶塔心經少見鮮聞,尤顯得彌足珍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玲子 的頭像
    玲子

    玲子的部落格

    玲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