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寶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在後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據《後漢書》記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這些描述真實地記載了當時佛塔建築的宏大與華麗。佛塔隨著佛教自世紀初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佛塔。並且佛塔的內容還被延伸,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麽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在中國,若論塔的數量和它們形式的多樣,風格的豐富,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各種極富有建築裝飾美感的塔,與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後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臺山塔林,位於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裏。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樸,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雕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巖寺塔林,坐落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余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於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巖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雲南景洪縣大猛龍鄉曼飛龍村後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塔林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雲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余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我國佛寶塔眾多,而詠塔的詩文更多。如“古塔雲中影,佛寺夜半鐘”、“贊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誰建浮圖禮大千,靈光遙與白雲連”、“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幹幾滄桑”、“點燃八百燈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這些千姿百態的古佛塔和詩文構成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玲子 的頭像
    玲子

    玲子的部落格

    玲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