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材料可分為結構材料、裝飾材料和某些專用材料。結構材料包括 輕鋼架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屬、磚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復合材料等;裝飾材料包括各種塗料、油漆、鍍層、貼面、各色瓷磚、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專用材料指用於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熱、保溫、密封等。
上一世紀的50年代,我國學習前蘇聯在原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武漢建材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等高等學校開設了類似以混凝土材料為主的專業,1977年恢復高考後除清華大學外其他高校仍繼續招生,近年來隨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對土木建築材料專門人才的需求,全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始招收類似專業的學生,相比於其他專業,相對於如此廣闊的土木工程建設,此專業畢業的學生應該是供不應求。但長期以來我國土木工程設計所遵循的模式,設計與施工脫節,整個設計、施工和使用過程對材料都不重視,材料工程師一直只是配角,甚至很多土木工程設計單位根本就無專門的材料人才,所以這些專業的需求量並不十分巨大。但這已成為歷史。
今天,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土木工程設計與施工將逐漸與國際慣例接軌,材料將貫穿整個工程建設,因為土木建築工程成本的30~50%是材料,任一工程要想降低工程造價必須要使用新材料,很多工程質量問題無一不與材料有關,因此工程質量的提高也必須從材料入手。
更新、更好的建築物的關鍵也在於傳統建築材料的突破,特別是目前土木工程建設體制醞釀的改革,也為專門建築材料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施工設計將不再是設計單位的事,而是由施工單位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設計,如何進行施工、如何使用新材料、如何降低成本都與施工單位的經濟效益直接相聯系,這將打破由專門設計單位進行全部設計,工程造價越高設計費用越高的不正常狀況。
由於土木建築工程對材料的巨大需求量,建築材料的生產與使用不僅要考慮建築材料本身消耗的資源、能源越少,對環境的影響越小,而且還要擔負起吸納固體廢棄物的環境治理的任務,雖然還有很多問題要深入研究,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將成為固體廢棄物治理的重要和根本途徑之一。目前有相當比例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攻讀材料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也有不少材料專業人士從事環境治理工作,這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專業與其他專業交融的趨勢。
將來,有更多、更難的任務在等著我們去完成,人們設想在白令海峽修建連接亞洲和北美州的跨海大橋,更有學者設想利用海底隧道連接臺灣島和祖國大陸,這些設想沒有先進的建築材料似乎是不可能的。
輕鋼架建築材料不僅局限於大宗廉價的傳統建築材料,而且還有很多高新建築材料有待開發應用,一座建築物具有智能,能根據環境變化而調整自己的形態,這需要智能型的建築材料;建築物在使用過程中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引起損傷,但自身能進行自我修復,這需要自修復建築材料。人類還設想在海底生活,在地球以外的星球生活,這需要一些更特殊的建築材料,所有這些新材料的開發需要你和我們一起來努力。
- Jul 11 Mon 2011 14:14
建築材料的分類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