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天道 ; 地有地道 ; 故古人雲 : 「天經地道」因人人自身具有「天之性」。
自古聖先賢的崇高人格典範,係經其自身不斷地努力修養、自我教育而成。
人道之建立因人是萬物之靈,具無限求知向善的內在潛能,生而具足的善根。如何協助大眾人人認識自我、領悟人生、力求上進,發揮生命最大的本能,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而臻於自我實現的境界。
死亡即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的本身,即是一種無法抗拒的終點;凡是生命,都無法抗拒死亡。
只是當死亡來臨時,生者的心理難免要有一段否認及抗拒,而不願接受死亡這個既定事實。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儀式來將"失去的"實際化了,藉由儀式讓喪親者能表達真正的情感,並感受親友的支持;這是東方與西方都有的地方。
但與西方的文化相較之下,中國文化,尤其是宗教祭祀這個領域,中國的禮儀是神秘而繁複的。也有許多人認為中華的文化只是一種迷信,不過在古代,這些儀式建築在"追悼與緬懷死者","害怕死者的魂魄不散而對親友有不良影響",在加入"維持封建制度","穩定社會階級秩序"的政治手段,而逐漸形成"慎終追遠"的觀念,進而產生更多樣化儀式。
在"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的影響下,當事人是不畏懼死亡的;在龐雜的禮教下,多不可數的文學作品中都畏懼著死亡,不過在這一刻終於來臨之時,中國人也不再害怕它,但求壽終正寢而已。反而是喪事的第二主角,也就是親朋好友們會不敢面對死亡,理由何在?一是畏鬼,害怕死者無法安心上路而成為厲鬼,故在後篇中也有許許多習俗的原因是忌諱這個;二是因為無法再見到死者,徒留思念,而為了不使死者與未亡的友朋們心有遺憾,遂有了中國禮教的中心概念,也就是慎終追遠。
慎終是仔細的處理死者在彌留的時候,在死亡的時候,在死亡之後的時候的所有事情,所以會衍生出許多儀式,這些儀式有的是為了能使屍體整潔,有的是為了使屍體的保留期限延長,不過最大的原因仍是為了緬懷死者與畏懼報復。
追遠則是在下葬之後,在一些節日或特定時間舉行祭祀,除了緬懷死者與畏懼報復外,也有藉著祭祀來召集親屬,而可以加強家族的力量的附帶效果。在臺灣,清明節因為掃墓而成為國定假日,這就是追遠的價值觀已經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徵。
西方當然也有這種精神與相關的儀式,不過中西方在這兩者之間又有若幹的不同,而中國向來自視為禮儀之邦,再經由歷史不斷的演變遂有了許多儀式與禮節,當然還有忌諱。
這些生命禮儀的內容與來源,意義與文化思想在後章中將多所著墨。
- Jun 21 Tue 2011 15:42
中西方文化之生命禮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